Skip to content

Blog

X230的使用经历

引言

最近浏览 b 站的二手笔记本信息,想要整个二手笔记本玩玩,看到了 thinkpad x230,说是挺好玩的,于是就查了查价格,i5 的处理器最低配 4+128 只要三百出头,于是我就直接买了。想要折腾折腾玩一玩,顺带能够外出用一用,因为我自己有台游戏本,太重了,平常都不愿意带着它。

最初的配置

IMG_20240907_125559.jpg

CPU 是第三代酷睿 i5 ,i5-3320 M,显卡是核显的英特尔 HD Graphics 4000,内存是个 4 GB 的低压内存,硬盘是 128 G 的固态。

能用 win 10,还挺流畅的,能流畅的去看 B 站的视频,就是屏幕不咋地,是个 TN 屏幕,很白,非常辣眼睛。

但是我只花了三百大洋,还奢求什么。

就是电池不太行了,只能撑个半个小时。

所以需要全面改装了。

开始改装

更换内存

内存只有 4 GB 总感觉不太够,就上 pdd 买了两根 8 GB 的标压 ddr 3 内存条,也不贵,就五十来块。

这个主板好像最大就是支持 16 GB 内存。

还有就是注意买标压的内存条,1.5 V 的,低压相较于高压性能不太好,这个主板是支持标压的,那就用标压的。

翻到后面,拆掉这两颗螺丝。

IMG_20240926_130328.jpg

取下原本的内存条,以后就当钥匙挂件了。

把两边的卡扣给打开自然就开了。

IMG_20240926_130648.jpg

然后把刚买的内存条给按上。

对准插上去,往下按就行。卡扣自然卡上就可以了。

IMG_20240926_131439.jpg

这样内存就升级完了。

就我目前的使用,16 GB 对这个电脑而言基本上是不会爆内存的。

升级硬盘

这个电脑是支持双固态的,可以插上一个 2.5 英寸 sata 固态和一个 msata 固态。

msata 用的是 sata 2.0, 2.5 英寸固态用的是 sata 3.0。

2.5 英寸 sata 固态

222222.jpg

电脑左侧这个螺丝卸下来,然后把插槽给取下来,就能直接换,非常方便。

msata 加装

这个就有些麻烦了。需要把电脑给拆开。

IMG_20240926_132344.jpg

先用螺丝刀把这八个螺丝给取下来。

不过首先其实是要把电源给取下来,我这里忘记了。

IMG_20240926_132435.jpg

接着翻过来,轻推键盘与掌托的交界地带,把键盘给推开。

IMG_20240926_133119.jpg

然后用一张硬的卡片把下面的掌托给弄开,这里别大力出奇迹,容易弄坏东西。轻点弄。

弄开后,咱们主要看右边的东西。

黄色的那个是纽扣电池,给主板供电的。

纽扣电池上面的左侧空缺的就是 msata 放置的位置。右侧是网卡,但这个笔记本有白名单,更换网卡相当的麻烦,并且我认为当前的网卡是够用的,所以还没更换。

IMG_20240926_133224.jpg

二手电脑配二手硬盘,我就买了个二手的 msata,60 GB,用来安装 linux 系统是足够的,只花了三十来块。

装上,拧上送的螺丝,硬盘就加装完成了。

接着就原样安装回去。

掌托要扣上。

IMG_20240926_133435.jpg

这里尤其要扣紧,有时候扣不紧,要看一下,否则触控板会出问题,会导致无法使用。

键盘拆开的时候是推上去的,现在就推下来,注意卡住上面的凸起。

然后把螺丝都拧上,别拧太紧,拧太紧下次有可能拧不开了。

升级电池

在网上搜 x 230 电池即可,六芯的七十来块就能拿下,能用个三个小时。

九芯的得一百多,我就没买,容量是我的二倍左右,估计能用个六个小时。

把原来的电池拔下来,换上新的就直接能用,很方便。

其他的升级

还能升级网卡。

还能升级屏幕,从 TN 到 IPS。

因为财力不足,我就都没升级,也不太影响使用。

娱乐大师跑分

核心硬件评测2.png

没升级啥,所以提升也就轻微。

双系统安装

前提条件

制作一个 winPE 的 U 盘。

微PE工具箱 - 超好用的装机维护工具 (wepe.com.cn)

或者用 Ventory 制作个重装 U 盘。

Ventoy

放入系统的 ISO 文件。

设置 Bios

关机重启,狂按 F 1,就能进入 Bios 界面。

如果无法进入 bios 并且原来的系统值 win 系统,就摁着 shift 键不松手,点击重启。

然后会进入下面的这个界面。

IMG_20240928_012841.jpg

选择使用设备。按下回车。

IMG_20240928_012854.jpg

接着选择 Boot Menu。

然后按下 enter,在按下 F1 键,就能进入 Bios 设置了。

按下右键,进入 Startup 栏,把 UEFI/Legacy Boot Priority 改为 UEFI First,接着 F10 保存并退出。

IMG_20240926_140438.jpg

如果不把 Boot 改为 UEFI First 的话,使用 winPE 会导致花屏。

设置虚拟化

在 security 中选择 virtualization。

把这两个都启动。

启动多核以及多线程

在 config 中选择 cpu。

把这两个都开启。

上面的是启动多个核心,不启用的话就只有一个核心。

下面的是启动多线程,如果 cpu 支持多线程,开启之后一个核心会有两个线程。

安装 win 10

重启,狂按 F12,选择重启 U 盘进行启动。

先用 Disk Genius 把盘都给清空了,就是删除分区。

然后看看是不是 GPT 盘,不是的话改为 GPT 盘。

选择安装 win 系统的那个磁盘。右键空闲分区,建立 ESP/MSR 分区,这个是引导分区,一定要有,不然无法开机。

IMG_20240926_141044.jpg

接着根据需求创建分区就行,C 盘尽量大点,不然后期还要分配。

IMG_20240926_141158.jpg

大小有问题的话,可以用分区助手进行重新划分。选择调整或移动分区即可。

IMG_20240926_141436.jpg

然后用 windows 安装器进行安装就行。

IMG_20240926_141412.jpg

别选错驱动器的位置了。

或者右键 U 盘上的 win 系统 iso 文件,点击装载,也是可以的。

接下来就点击下一步就行,或者在网上找具体的安装视频,这个太多了,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安装 Manjaro

我这里 linux 版本选择的是 Manjaro,因为比较好看,而且我想玩一玩 arch。

做个 ventory 盘,这里 winPE 是不行的,winPE 只能安装 windows 系统。

其实可以直接用 ventory,ventory 啥系统都能装。

把系统塞进只做好的 ventory 盘里就好。

还是插入 U 盘,重启电脑,狂按 F12,选择 U 盘启动。这次是 ventory U 盘。

IMG_20240926_145430.jpg

选择你要安装的系统。

我这里选择 manjaro。

等待片刻,就进入 manjaro 的安装界面。

IMG_20240926_145602.jpg

可以把语言改为中文。就在左下角。

选择现在就进行安装即可。

IMG_20240926_145628.jpg

这里改为中文。

IMG_20240926_145638.jpg

时区选择上海。

IMG_20240926_145729.jpg

键盘选择 English(US),Default。

IMG_20240926_145756.jpg

分区就选另一个磁盘,别选已经安装了 win 系统的那个磁盘,容易出问题。

选择抹除磁盘。

交换分区可选可不选,相当于虚拟内存,我没选。

其余的就下一步就行。按照指导进行即可。

这样就安装成功了。

时间同步问题

因为双系统,win 和 linux 使用的是不同的时间,win 是 localtime 而 linux 默认用的是 UTC,会导致时间不一样的问题,一般是 windows 要慢上个八小时,总之总有个系统时间是对不上的。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改了。

这里我们更改 linux,因为方便,敲几行代码就行。

对于 arch 而言。

sudo timedatectl set-local-rtc 1

把时间设为依据 localtime 的。

我们可以输入下面指令来进行查看。

timedatectl

当 Local Time 与 RTC Time 一样的时候就说明成功了。

这时候俩系统的时间就一样了。

如果还有问题的话,进入 win 系统,右键时间,选择调整日期或时间。

Snipaste_2024-09-28_02-06-54.png

把自动设置时区这个给选上。

Snipaste_2024-09-28_02-07-40.png

再点击立即同步。

屏幕问题

用久了,这屏幕真的闪瞎眼。

f.lux: software to make your life better (justgetflux.com)

可以使用 F.lux 进行色温调节,并且安装完后,我惊喜的发现屏幕也没之前那么的闪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小红点无法使用问题

是因为触控板的驱动太老了。升级一下驱动就又能用了。

黑屏难开

因为错误的使用了 DP 诱导线,导致黑屏无法开机,我自身水平又不太够,没法修,只能送去维修了。

所以说诱导线不要轻易地去使用。

CherryStudio 使用指南

为什么使用?

CherryStudio 就相当于一个 AI 的合集,能够集合多模型对话,知识库管理,AI 绘画等各种功能的一个集合工具。

而且内容都是本地的,隐私性是拉满了。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

下载

客户端下载 | CherryStudio

直接进入该网站进行下载。

安装

双击下载的 exe 文件。

为所有用户安装,点击下一步。

可以更改一下路径,不用默认安装在 C 盘。

点击安装。

这就安装成功了,十分的简单。

使用

接下来就是如何使用。

其实也可以看官方的文档

添加模型

点击右下角的设置按钮。

在模型服务这里就可以添加各种大模型了。

我们可以使用 API 调用大模型或者使用本地部署的模型。

API 调用

这个其实非常的简单。

以硅基流动为例子。

注册一下账号,进入 API 秘钥页面。

创建 API 秘钥,然后复制一下 API 填入下面的输入框中。

可以点一下检查,随便选个模型,来看 API是否有效。

然后点击右上角的开关。

这时硅基流动旁边会出现一个绿色的 on,表示模型开启。

本地调用

这里以 Ollama 为例,当然 LM Studio 也可以使用。

Ollama 本地部署的可以看我这一篇博客使用ollama管理模型

API 秘钥不用填写。

你要是调用的本地的,API 地址就不用动。

如果是其他机器的,就把 localhost 改为对应的地址。

然后点击添加。

这里填写模型的名字,这儿需要查看一下 ollama 的文档,模型ID 不是随便起名的,需要相对应。

这里我使用 deepseek-r1:14b 的模型。

测试使用

回到最开始的界面,上面可以切换已经加入的模型,下面与之聊天,我这里使用的是本地部署的 deepseek。

接下来就可以愉快的对话了。

联网功能

有时候需要使用大模型阅读一些网页或者搜索一些东西,这时候就需要大模型具有联网的功能。

这其中有一些大模型是自带联网功能的,就看你的 LLM 旁边有没有带这个小的🌐网络图标, 比如这个 Gemini 2.0 Flash 就是自带联网功能。

但是像是本地部署的模型,还有 DeepSeek 模型是不自带联网功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添加联网的模型。

添加网络搜索

这里我使用 tavily。

Tavily 是一款用于增强搜索引擎能力的人工智能驱动工具,它可以帮助用户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使用起来也十分简单。

还是打开设置,选择网络搜索,搜索服务上默认就是 Tavily。

打开 Tavily 网页,直接使用 Google 登录,然后复制一下 API Keys 填入上图的 API 秘钥输入框就可以联网用大模型了。

不过要注意一下 credits,免费给了 1000 个,每搜索一次消耗一个。

也可以设置一下搜索设置,可以把增强模式打开。

使用

先打开输入框下方的🌐。

这里使用 DeepSeek 进行提问,可以看到现在可以联网了。

提问的语言不同,也会给出相应的答复,比如上方用中文提问,给出的就是 B 站的教程。

使用英文提问,给的就是油管。

给的链接数目跟上方设置的搜索结果个数有关,默认是 5 个,最高是 20 个。

数据设置

没什么用,就是把对话保存一下。

目前我觉得没什么用。

知识库

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大用。

迁移配置

我有多台电脑,可能需要在多处使用 cherrystudio,但就看上面的博客,就知道配置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

不过所幸,cherrystudio 给了迁移配置的功能,我们可以快速迁移配置到不同的电脑上。

备份

打开设置,选择数据设置,第一个就是。

选择备份,选择一个文件夹去保存备份。

使用备份

这就是另一台电脑了,可以看到什么都没有设置,还是数据设置这里,这次点击恢复。

选择刚才备份的文件,是一个zip文件。

然后等待数据恢复,可能会有些慢。

等待片刻,可以看到数据已经迁移了,我们不必再麻烦一次进行多处配置了。

PVE全教程

硬件设备

惠普的小主机 HP800G。

使用的是 G4600 处理器,这个是两核心,四线程,但是 pve 只能用两个核心。

这个主机会先看有没有风扇,开机后需要先按下 enter 键,才能正确开机。

开始重装

重启,狂按 F10 进 BIOS。

这里还需要把设备的虚拟化给允许了,否则 PVE 是有问题的。

先进里面选择启动选项。

引导顺序优先选择 U 盘。这个需要先制作一个重装 U 盘,使用 Ventoy,非常好用。

最后保存更改,接着电脑会自动重启,接着进入 ventoy 界面,选择放入里面的 pve 系统,iso 后缀的系统文件。

normal 模式即可。

PVE 开始

选择 Graphical。也就是界面化。

同意即可。

接着选个硬盘做系统盘,别选 u 盘。

地区选中国上海,键盘布局就是美国英语布局。

密码记住,邮箱地址无所谓。

接着选择网卡,hostname 随便,IP 和网关看需求,DNS 默认即可。

然后确认一下,点击 install 系统就自动安装了。

安装完后,拔掉 U 盘,等待重启。

登入 PVE

pve 系统重启后,随便选择个浏览器。

在搜索栏输入刚才设置的 IP 地址,后面加上冒号,端口号是 8006,这个端口是默认的。前提是你的电脑得跟这个 IP 地址是同一个网段,不然没法互通。

这里语言先选择中文。

用户名是 root。

密码是你刚才设置的。

领域不用管。

进入后的无效订阅不用管。

创建子系统

这里以 openwrt 为例。

上传系统镜像

你的数据中心下面有个 local,这个是用来存放一些资源的,包括镜像资源,直接上传你想要安装的系统的镜像。

这里就上传了个 openwrt 的镜像。

创建虚拟机

点击左上角的创建虚拟机。

节点不用动。

VM ID 需要记住。

名称随便起个名,能标示清楚就行。

操作系统选择不使用任何介质。

下一步默认。

磁盘存储的话根据需求,我这里用 openwrt 就不需要太大的磁盘大小,所以给了 10G,其实也是给多了。

插槽就是 CPU,核心是线程。其实看核心总数即可,不超过你自己的 CPU 就行。

内存就看需求了,我就默认了。反正这台机器 ram 挺大的。

网络默认。有需求之后再改。

更改镜像

注意 PVE 是无法识别到 img 的,所以需要转换一下,也很简单。

先进入 shell 里面。

输入下面指令。需要先创建虚拟机才能执行下面的选项。

cd /var/lib/vz/template/iso/ # 进入iso镜像文件夹
ls # 看一下都有啥镜像
qm importdisk 100 镜像名字.img local-lvm # 100是你的vm id

必须得用 importdisk 这个指令,虽说 qm help 我没找到用法。

应该是这个指令。

这样就可以在 local-vm 里面看到 vm 磁盘了,vm-100-disk-0 是咱们给他分配的,vm-100-disk-1 是咱们刚刚转换出来的。

开启

进到新建的这个系统的硬件页面,可以看到多了个未使用磁盘,双击,点击添加。

所以之前的 vm id 别填错了,填错了这里就没有了。

进入选项页面,引导顺序改一改,把新加的这个放到最前面,并启用。

可以把选项里面的开机自启动勾上,因为这个系统比较基础。

进入控制台,点击 start now。

这就成功了。

openwrt

修改 openwrt

输入命令

vi /etc/config/network

把 lan 口的 ip 改成你需要的。

然后重启系统。也就是输入 reboot

ip addr # 可以查看当前的ip

进入 openwrt

还是随便一个浏览器,输入刚才设置的 ip 地址。不用输入端口号,这里是默认端口号。

需要输入密码,随便输入个,我这里使用的是 immortal 的 openwrt 相对比较纯净,初始没密码。

在进入后才设置密码,可以设置个。

网络问题

用 openwrt 就是用它的丰富的软件包的,但是国内的网络无法访问。

需要进行点设置。

前提是你得有个能出去的网络作为网关。可以用手机刷机来实现,使用 magisk 来修改手机,让它作为一个小网关。

点击接口,再点击编辑。

把网关设置成那个出口的 ip 地址。

接着把 dns 改成 8.8.8.8,这一步挺重要的,不设置也大概率不成功,因为有 dns 污染。

然后更新,就可以了。

安装的插件

  1. luci-theme-argon 一个好看的主题,安装完后,刷新一下
  2. luci-i18n-ttyd-zh-cn 控制台,其实搜索 ttyd 即可,安装完后在系统最下面就多了个终端
  3. luci-app-openclash 梯子,clash,不过我经常用 passwall
  4. luci-i18n-passwall-zh-cn 太大了,一般得多安几遍才行

成功

按完后先把梯子给配置好。

然后才把接口改成你的原本路由器的地址,这是一个旁路由。

飞牛OS系统

iso

飞牛下下来是 iso 格式的。

这个不用转换文件格式。

直接在操作系统那一栏选择 iso 即可。

img 格式 pve 是不识别的。

iso 可以识别。

pve 的磁盘问题

飞牛使用的系统盘不能作为存储磁盘。

需要在 pve 中创建个磁盘。

在对应虚拟机的硬件页面,选择添加,添加硬盘。

选择存储和适应的磁盘大小。

可以看到多出来个硬盘。

更改磁盘容量

也是在硬件页面,选择想要修改的磁盘,然后点击磁盘操作,选择调整大小即可。

但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更换 IP 地址

有时候移动小主机,局域网的地址会改变,导致无法使用,

PVE 更改地址

这个比较麻烦,需要改三个地方。

vi /etc/network/interfaces # 这个是实际上的ip地址,网关
vi /etc/issue # 这个是提示词
vi /etc/hosts # 这个是后台

host 下的主机

其实都可以在 pve 系统里面进行更改。